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 張素)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新西蘭、泰國等國的7位外籍科學家和1個外國組織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俄羅斯半導體物理學家若列斯·伊·阿爾費羅夫是異質結構物理學的創立者,曾在2000年問鼎諾貝爾物理獎。他先後擔任前蘇聯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 院副院長,享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稱號。2005年他被聘為北京郵電大學首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學術大師和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倡 導創立並領導了“阿爾費羅夫中俄聯合實驗室”,中方合作研究團隊的創新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加拿大燕麥育種專家弗農·道格拉斯·布羅斯是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終身教授,曾獲“加拿大國家勛章”、中國“友誼獎”等。他從事燕麥品種改良與應用 研究近50年,1998年開始與吉林省白城市農科院開展中加燕麥科技合作,累計育成了11個新品種、帶動中國其他研究單位育成20個新品種,既提高了中國 燕麥生產能力和品質,還改善了燕麥種植區域的生態環境。
  美國化學工程專家黎念之是膜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液體膜技術的發明者,累計出版專著20部、擁有專利50餘件,享有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等稱號,曾獲國際化工終身成就獎等,其研究成果在化工、環保、資源再生利用等領域獲廣泛應用。30餘年來,他熱心於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擔任北京低碳清潔 能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等職,已積極促成舉辦7屆中美化學工程學術大會,擴大中國化工與能源領域的國際影響。
  新西蘭草業科學專家菲爾·羅爾斯頓在草地農學、牧草種子學等領域均有建樹,曾獲新西蘭科技獎3項、中國“友誼獎”等。他自1983年以來參與實施了中 國草地與畜牧業相關項目30餘項,把新西蘭等國的草地畜牧業先進理論與中國具體情況結合,解決了中國西南岩溶地區的草地土壤改良等技術難題,還曾指導建設 中國南方首個放牧型奶牛場。此間他為中國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推動了草地農業生產。
  泰國育種科學家披沙拉·斯乃文任泰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他先後訪華38餘次,足跡遍及27個省市,在豆類優質資源引進評價與鑒定、抗病蟲分子育種 技術、新品種選育等方面極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為保障中國食用豆的安全和穩定生產做出了貢獻。他還推舉多位中國學者在國際食用豆組織中擔任要 職。
  澳大利亞礦床地質學家和礦產勘查專家富蘭克·馬爾科·佩諾拉是目前國際上H指數最高的的礦床學家之一,長期從事區域構造、礦床地質和礦產資源勘查工 作,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填制區域地質圖20餘幅。近20年來,他與中國國土資源部、教育部及中國科學院等專家合作,幫助解決野外勘查疑難問題,提升 了中國礦床研究與勘探水平,在國際上與中方合作發表科技論文50餘篇。
  荷蘭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管理專家尼克·倫格斯,曾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近十年來,他結合歐洲理論經驗,幫助建立了一套適用於中國的地質災害 風險評價與防控體系,產生巨大的減災效益。他曾聯合指導和培養了10餘名中青年教師、20餘名研究生,在他的舉薦下,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秘書處落戶中 國,並由中國學者擔任秘書長和副主席,提升了中國工程地質在國際學界的地位。
  始建於1941年的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專門從事癌症治療、研究、教育和預防,每年接診逾11萬位癌症患者,培訓專科住院醫師1100 人。2003年,該中心“姐妹醫院”網絡吸納了中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累計為中山大學40餘名科研人員提供赴美培訓機會。十餘年來,雙方合作開展多項 臨床、轉化及基礎研究項目,已獲專利4項、共同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此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在其幫助下建成中國首家抗腫瘤新藥臨床試驗機構,已有 11項研究成果在國際推廣使用。(完)  (原標題:7外籍科學家和1外國組織獲2014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vpqfjxvdpy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